首页 > 正文

【倾听“两会”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传播情感和思想是中文的光荣之所在
2017-03-13 11:39:44    点击: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历史责任,时代机遇

由中国网·美育频道,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等单位共同推出

“两会声音”              

“美育——让学生更美”专题报道,这是继2016年两会特别报道

“两会声音”——“校园舞蹈的春天”系列报道之后的又一次重磅出击              

——让美育走进学校、走近学生,实现人的心灵教育,美育让学生更美,

我们在行动…

      

WechatIMG2.png

《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一部部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曾带给无数人心灵的震撼与感动。作为作家的他,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曾用知青文学搅动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此后,他记录平民生活,为他们代言,被他们称作“人生的指导者”;作为教师的他,在北京语言大学主讲“文学写作与欣赏”,有时也走进别的校园,最常讲的是“中文与中文能力”这样的题目。

[视频]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传播情感和思想是中文的光荣之所在

·新作《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作为大家熟知并喜爱的作家,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每个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让更多的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拥有良好的精神故乡,是作家肩负的时代责任。


作为2014年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中国文艺界“72贤人”之一,梁晓声近期写了《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两本小册子,他想以此拉近孩子们和阅读的关系。他希望阅读、作文不要成为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一种包袱,因为阅读、作文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另外,希望教孩子们怎样从分数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其实也有对老师们的一些建议。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梁晓声说虽然有些提法很传统和老旧但依然很到位,文化本身就是“友谊的桥梁”,这个提法永远不过时且最精准。梁晓声告诉记者,最近,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深度解剖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梁晓声说这也是一部充满人文理性的社会观察实录。 

1392343454822.jpg

之前,他曾带着十来个“80后”写一个剧本,反映山区农村早年的贫穷和后来的变化,也要写山里的孩子如何背井离乡闯人生和他们魂牵梦绕的那种乡情。尽管这些“80后”没有直接阅历,但相信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补上对从前中国的认知。另外,他也觉得,由“80后”来写这样大情怀的剧本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他希望年轻作家的作品能够像老作家的一样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而不仅仅是娱乐和爱情。有家风、有乡情,就不一样了。


·浓郁的“知青小说”艺术风格

记者第一次知道梁晓声的名字,是通过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这部作品曾获得1984年全国中篇小说奖。早期梁晓声的文学作品多以“知青小说”为代表,生动表现了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12030610.JPG

《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而之后梁晓声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从1979年9月在《新港》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梁晓声创作了400万字的长篇小说,20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200多万字的杂文,200多万字的影视作品。1000多万字的创作量,让他毫无争议地成为当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产作家。对于他的书,他给予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44915cb44c4def47dfc82&690.jpeg

·梁晓声效应

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中国文坛,梁晓声是叱咤风云的人物。1982年,他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横空出世,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小说所张扬的审美刺激和愉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那些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与现实世界无法和谐相处的青年来说尤其如此。对于理想主义来说,这个世界当然无法满足膨胀的主观意志。而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就是慷慨悲歌的理想主义。梁晓声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旗手之一。


1982年,梁晓声先写了短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继而是中篇《今夜有暴风雪》,再后来是长篇《雪城》。三部小说,完成了梁晓声对同辈知青们的承诺。在他笔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温情,那些在农村里摸爬滚打、返城后又撞得头破血流的青年形象,让一代人的心灵为之震颤。这三部小说陆续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同样影响巨大。“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下雪啦,天晴啦,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啦,天晴啦,天晴别忘戴草帽……”刘欢演唱的电视剧《雪城》的主题歌《心中的太阳》,在20世纪80年代曾风靡大江南北。到了20世纪90年代,梁晓声又创作了另一部知青题材代表作,这便是直接以剧本形式写成的《年轮》。

906_201304171507151OdE4.jpg

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和长篇小说《雪城》,写满了数十万北大荒兵团战士理想主义的追求,“人定胜天”的浩然正气使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现实生活面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括付出的青春甚至是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从来没有在恶劣环境下低过头,有的只是对命运的无怨无悔地抗争。不管是在北大荒,还是回城之后,他们始终被内心的理想主义激情驱使着,在人生的荆棘之途上大踏步地前进。这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当时中国有的是用理想主义锻造出来的四肢和头脑。他们都有过与梁晓声类似的心路和经历。


正是如此庞大、浩荡的民意,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了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这一年他的另外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父亲》同时拔取了短篇小说奖的头筹。有人甚至评价说1984年是“梁晓声年”。从当年的一些评论文字中,可以见出如何风靡一时的“梁晓声效应”。

001jA548ty6EOeQ21NAf6&690.jpeg

·从作家到编剧,从作家到老师

2002年,梁晓声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到高校当老师,连梁晓声自己都承认,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行为。不过,想当年,梁晓声本人的命运,也是因为一位教师的提携而改变的,他对教师、对学校的那种感情和感激,应当是超越于一般大学生的。1974年,复旦大学负责招生的一位姓陈的老师偶然在兵团的《战士报》上读到了知青梁晓声的作品,居然千里迢迢来找此人。这位教授当即乘火车到哈尔滨,又花一个星期的时间从佳木斯到黑河,赶到梁晓声所在的兵团。陈老师找到梁晓声时,这个瘦弱的青年正在抬大木头,还患着肝炎,看起来一脸苦相。回到学校后,这位教授向中文系力荐梁晓声。不久,梁晓声就收到了复旦的通知书,通知书上还写了一行字:不得转让。梁晓声带着通知书,走入了复旦大学,人生从此被改写。“我不知道上海有多远,也不知道去了能怎样,但总归可以跟人谈文学了。”梁晓声觉得,这是他人生中的大转折。197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梁晓声分配到北京电影制梁晓声作品片厂当编辑。这段经历,被他写成了自传体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顺顺当当进城定居的梁晓声,比起许多同龄知青,已经幸运太多。

1_6522319794.jpg

【梁晓声艺术简历】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晓声的文学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带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视频】美育让学生更美

作者:常青藤美育

(本文系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网美育频道、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采访原始获得,版权归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网美育频道、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倾听“两会”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小燕:舞蹈,让美育沁入人心
下一篇:【倾听“两会”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美育应注重家庭教育